詳細資料
常態施用:
增量施用狀況:
增量施用方式:
每分地額外使用1到2.5公斤,可減少細菌感染機會,穩定水質與底質。
漁寶1號對於養殖池環境的影響
養殖益生菌的使用,對於養殖環境會產生何種影響。可以有四種觀點:
觀點3. 就像是弧菌等有害菌類,會因為季節性或是環境條件劇烈變化時,數量會突然增加,進而產生細菌性感染症狀。而這些突發現象,會出現在「弧菌數/總生菌數』的指標上。當某一個閾值超過了,出現細菌感染疾病的機會就會大增。如果即時使用大量的益生菌進入養殖池,這個方程式就會變成這樣:
加入這個漁寶的益生菌數量,擴大了總生菌數的分母,如果能恰巧低於致病菌爆發的閾值,致病性疾病或許就不會發作。這個是當時在進行石斑魚養殖試驗時,監測水中弧菌以及總生菌比例,所觀察到的現象。
觀點4. 當使用殺菌劑之後,在菌相平衡之前,減少(致病菌/總生菌)之比例。當觀察到有疑似致病爆發現象時,使用像二氧化氯這類的殺菌劑,對致病菌數量進行殺菌抑制時候。
然而這種作法,所有的細菌都會受到影響,在恢復穩定前的空檔期間,使用漁寶益生菌去填補這個空缺,讓致病菌不至於利用這段時間去增殖反撲。
我們還是可以利用這個模型去推估:
例如細菌感染快爆發的時候(模擬值)
使用殺菌劑之後(很遺憾的是,很多有害菌對殺菌劑已經有抗藥性)
使用漁寶益生菌補充之後
這種模式在解釋多位慣用漁寶的養殖戶使用技巧,他們都在消毒動作之後,立即使用漁寶,並且此技巧能發揮減少細菌感染的機會。(感謝台南施碧朗施大哥以及屏東黃宗林黃大哥等養殖前輩先進,願意提供經驗的分享)
所以漁寶1號的產品規格,可以讓活菌微生物製劑,從以前的類比式的概念敘述,踏入數值化且可計算概念的新時代。以此方法可以評估施用漁寶1 號微生物製劑的使用成效,並調整後續的治療措施。
與傳統擴培與液肥的比較與說明
以往傳統使用微生物製劑是採用簡易擴培來製作菌肥,這方法就是用市面上的益生菌,自己再添加糖蜜、黑糖、魚粉、黃豆粉等這類有機質,經打氣或是採用厭氧發酵的方式,製作出一大桶的所謂自製菌液或是菌肥。一般自製菌肥的菌數大概是106/CC,如果要達到1012的益生菌,就要一噸自製肥水才可以達到1公升漁寶1號的菌數。另外液肥的菌相可謂眼花繚亂,每批次都不一樣,這樣的雜牌軍使用效果怎樣能有效評估?另外,所謂菌肥就是『水色用肥』。這是依照使用者的製作液肥的經驗,對水中的微細藻類施肥,讓水中藻類得到適合的滋養,直接讓穩定的藻類組成後,再由穩定的藻類間接對有害微生物產生抑制現象。所以要用這種方法直接抑制有害菌,因不穩定暴增的現象,是比較難以掌握其使用效果的。
漁寶一公升的菌,比上液肥一公噸的菌數
配套組合協同作業原理
而這個配套組合在使用上,如果已經正在養殖,且沒有異常狀況下,建議先使用鎂鈣肥,讓鎂鈣肥先將池底裡面的含有硫化物的黑土先處理,減少硫化物的毒害,再來使用漁寶1號,這樣使用效果會比較好。而土壤改善後,細菌仍然會隨著季節、環境變化大的時候蠢蠢欲動,在這個細菌好發的時候,建議使用漁寶1號,抑制突發的細菌增殖。這一點我常用的比喻就是『使用鎂鈣肥先轟炸,削弱硫化氫毒性以及分解有機質之後,再派出漁寶1號坦克去攻佔防止致病菌的入侵』這樣比較好瞭解。
結語
台灣是一個養殖艱困的環境,養殖面積小、養殖密度高、養殖池老化、水源受到很多限制。養殖密度高跟養殖密度小有關係,為了追求效益,密度高本來就是避免不了的宿命。台灣的養殖池,哪一個不是養殖超過二、三十年以上,以最早商業養殖的鰻魚產業,是自民國六十二年開始,至今也有40多年了,這些養殖池在各種商業養殖物種沒落與興起,很多接續的進行養殖,養殖池老化是非常嚴重的。受限於這些條件,以往要等到曬坪的時候,再來一次改善土壤可能緩不濟急。迫於現在養殖環境,養殖過程中需定時的投入土質改良劑來改善土壤,以及善用微生物製劑來控制養殖環境,這樣就比較會有改善的機會,也可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使用,降低養殖成本,提高產品品質,保障消費者的食安。
■ 規格:30公斤
■ 出貨:1-3 天
■ 50包以上來報價適用台灣本島西半部宜蘭到屏東
■ 偏遠地區運費另外加